聽家人轉述曾祖母在世時說的話,言及當年(百餘年前)為了找尋懷德居聚落之建築基地,大夥兒趁著颱風天風雨交加之際,披著蓑衣翻山越嶺,幾多嘗試最終才找到這塊最不受風雨影響的地點,作為後代子孫生養之處,今日站在這片祖屋的土地上,遙望台灣海峽,想著先人的實證主義並將之與當今風水掛帥的社會風氣相較,孰為文明,誰曰進步?

懷德居聚落基本上是個常民聚落,正因其僅僅是常民聚落,卻能歷經百年,瓜瓞綿延,主屋雖毀,附屬建築仍以另一種型式繼續此聚落之歷史旅程

一個拼湊歷史記憶的過程

林碩彥 林碩彥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百年變遷

興建沿革

1987年-1997年次第崩毀狀況

紀念碑文

林氏懷德居西廂重建記

林家外埔下厝為先祖明拋公(一八六二~一九一四),親擇居地,篳路藍褸,開啟山林,歷經十數載,始奠初基。此後,鳩工庀材,克服萬難,費思構造,五間大厝,終在一八九七年秋月完工大吉。先祖為彰顯孝道,乃名之懷德居。兩側廂房係公辭世後增建。以後伯叔分爨,家父一支分得西廂部分,後因子女眾多再擴張,成為今日重建之規模。

林家兩代全都生於斯,長於斯。父親居此,廝守家業,歷經一生,兄弟輩少則負笈在外,長則常離家遠遊,以致舊宅日漸荒蕪,一九七七年夏,雙親遂遷林口,此後,復因地層滑動,房舍多遭損壞,幾成廢墟。父親晚年,念茲在茲,情有不捨,叮囑修繕,以護祖產,奈限於財力及地滑未定而躊躕觀望。及至晚近,兄弟輩共識漸成,數度協商決議,合力集資,依舊界重建。適姪輩碩彥君,專研建築設計,留美歸來,自動著墨規畫,以近代美學概念,融入傳統民宅特色,尊重環境舊態,盡心維持原有居家配置,前段公共空間,由七兄弟均攤建造費用,充做今後家族團聚中心;後段等分為四,依次分屬五、二、八、六房所用,並自負經費。重建工程於一九九四年十月全部動工,越冬完成,一九九五年春重新啟用,此距一八九七年懷德居原宅初築,已近百年光景。

百載歲月,物換星移,世事滄桑,然吾家人才代出,卻未多變,喜我懷德家風賡續綿延,亦盼後來子孫永遠惕勵。值此屋第新成,刻石銘記,以昭鄭重。

東蒼  東茂  東瀛  東洲  東湖  東六  東陽 合建
歲次乙亥正月吉日  東陽撰文 中南恭書

西廂重建

設計構思

「如果祖厝已崩毀到無法修護之程度而決定要拆除原址重建,設計者應做哪些方面的考慮?」是進行此案時所面臨的挑戰。這個重建案是我以一個常年遊蕩在外的林家子孫身份,在1992年返國後以彌補愧疚的心情所做的一個設計案。為了了解祖屋的歷史及其背後所牽連的百年來家族變遷,我數次與父親訪談搜集古稀記憶並輔以祖譜資料交互求證後,拼湊出祖厝聚百年來發展輪廓,並與本設計案同期發表於「台灣建築」1998年3月號。本案之發表曾引起一些迴響,毛海屏、林義傑、陳逸杰等三位先生曾分別就「傳統與現代」「建築形式語言」「建築史觀與歷史態度」等議題對本案提出探討,分別刊載於1998年「台灣建築」3月、8月、10月號。

庭園再造

簡報呈映

歷史建築的重建與再生
林氏外埔下厝懷德居西廂重建

1


2
座落於半山腰之「懷德居」古厝

3
基地座落
現代科技角度下之基地大環境

4
基地座落
現代科技角度下之基地大環境

5
基地座落
~100年前觀點下之基地環境
明治二十八年(1895)發行  日本 名古屋

6
基地座落
~1933 年觀點下之基地大環境 鳥瞰示意圖 / 昭和八年

7


8
各時期之影像紀錄
攝於民國21年(1932)
曾祖母、祖母、祖父,此時只生
到老二,可能是保存下最古早的
家族照片,注意開窗之語彙

9
各時期之影像紀錄
約攝於民國28年(1939)侵華戰爭開始,此時祖母已生老四

10
各時期之影像紀錄
約攝於民國55年(1966)

11
1987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
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主屋部份)

12
1990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
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主屋部份)

13
1994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
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主屋部份)

14
1994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
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主屋部份)

15
1994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
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主屋部份)

16
1997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
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主屋部份)

17
1997
薄磚柱構造〔中國磚〕

18
1987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大埕部份)

19
1990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大埕部份)

20
土角厝 + 磚造之複合型外牆構造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

21
1987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西廂部份)
因地層滑動〔走山〕造成之龜裂

22
1990
「懷德居」自1987年以降,10年間次第崩毀情形(西廂部份)
因地層滑動〔走山〕造成之龜裂

23
1994年重建前夕
具有「環保概念」的土角厝

24
1994年重建前夕
具有「環保概念」的土角厝

25
「懷德居」西廂重建設計案
構思邏輯
  • 主要顧慮 / 一個自己都認不得的家?一個和「過去」毫不相干的「全新」的家?
  • 為了避免遺忘 →  建立「現在」與「從前」的關聯性


主設計概念
延續歷史記憶 → 舊語彙再利用:
  • 配置模式的沿用
  • 立面語彙的重組


26
重建前後之平面隔局比較


27
中庭天井配置之比較


28


29


30


31
「歷史之廊」─這是一條短短不過16公尺的走廊,距離雖短,歷史卻 長。曾經是曾祖走過的走廊,曾經是阿公走過的走廊,曾經是父親走 過的走廊,也曾經是我幼時嘻戲玩耍的走廊。今日我的小孩也站在這 走廊上,不同的年代,相同的走廊。希望我的小孩長大懂事後,能了 解這樣的傳承意義,把這樣的故事也告訴他的下一代。

32


33
客廳、中庭、餐廳溶成一氣,典型傳統建築手法

34


35
二樓的戶外走廊是全新的視覺經驗,可遠眺台灣海峽,不僅延續舊有記憶,同時亦創造新的空間體驗與視覺經驗

36
現代的 V.S. 傳統的
框景、眼前對景

37
設計圖與完成實體之比較 From Concept to Reality

38
設計圖與完成實體之比較 From Concept to Reality

39
新舊天際線之比較 Comparison of Sky Line Between Old & New

40
結語
1 實証主義 V.S. 風水迷信
2 常民聚落,瓜瓞綿綿
3 值得大家思考的的議題:我們要以何種態度應對先人留下的歷史痕跡?

 我們要以何種態度面對歷史與自己的過去?
 我們希望後代子孫也用「毀屍滅跡」的方式對待我們這一代的所作所為?
 如果不是 ,我們應給後代子孫留下什麼樣的典範?

41
Previous
Next

老幹新枝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二十一都湖鯉後壁房林家祖厝人氏。十世祖德西公(1728~1789),乾隆末葉攜子建鴈公(1758~1796)兄弟,渡海來台(另說建鴈公於乾隆後期,負德西公靈骨來台),暫住淡水,後來到台北淡水廳外港八里坌保大坪頂頭湖鄉開墾。十二世祖學閣公(1789~1857)再從頭湖移居大南灣外埔,到了十四世祖明拋公(1862~1914)鑒於外埔頂厝住家,人丁繁多擁擠,乃再搬遷同區下厝(日治時期屬台北州新莊郡林口庄大南灣字嘉溪子坑三三八番地),即「懷德居」現址。頂厝各房,隨後亦陸續外移,紛往他處發展, 1953年因颱風侵襲,外埔古宅走山地裂,正廳受損難以重建,更使族人被迫他遷。1971年親族開會,議定在埔頂大埤漧,興建林學閣宗祠,方便各房清明祭典。宗祠翌年完成,並依規定,登記在案。

其命維新

百年民宅重建西廂 可比老樹吐新芽
閒置空間努力再造 期盼枝頭綠更濃

歷史的偶然,歷史的必然。

2003年,林東陽教授剛從台北科技大學退休,唯一放不下的是上千本有關家具的藏書,原想孑然一身,自工業設計系家具組裸退,校方卻婉拒捐贈的藏書,老家懷德居順勢包容,老三合院不祇成為台灣第一座家具圖書館,後來更是台灣木藝復興的重要據點,歷史的偶然造成歷史的必然。

林東陽生於嘉寶這塊鬱鬱林地,似乎註定要做與森林、木作有關的事。在北科大任教24年後,命運將他帶回森林手心。以下講述自2003年來至今,林東陽如何在姪子林碩彥所設計、重建的老厝基礎之上,賦予老家新功能,並與老家的命運相互交織,開展他個人生涯的新篇章。

2003年一念間決定早退歸隱山林,沒想到卻在翌年創辦了家具知識館,接著2006開辦木工實驗學校,兩年後又再發起成立基金會,這樣一來便足足讓我忙了十多年。歷史的偶然造成歷史的必然,其中點點滴滴,有說不完的故事。

——林東陽

家具知識館2004

知識分享 由林東陽的學生黃燦陽規劃設計,將懷德居老家一樓改裝,鋪上舒適的木地板、為藏書及家具模型打上燈光,掛上經典家具設計海報,將家具知識館打造為大眾翻閱期刊資料、研究家具的好地方,期許成為「家具知識桃花源」 創設「懷德居.家具知識館」,林東陽題詩:

桃李久種自成蹊 老驥伏櫪志千里
揮別教鞭耕書園 退也不休建平台
藏書匯集懷德居 友朋羣聚嘉溪畔
新知交流唯斯處 經驗傳承好所在

森林夢工場2006

木工實作 我們將老厝旁的廢棄豬舍重新整建,改造為木工愛好者學習木工的森林夢工場。由頂尖的木藝教師指導,秉持「做中學」動態訓練,再加上家具知識館的靜態資源,「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就此誕生,開闢出一條木藝教育的新路徑。

嘉溪曉山房 2017

展示推廣 打破「讀書人不學木工,木工人不讀書」的戲謔,林東陽認為木工人要有兩房一廳:「工房、書房和展廳」,才算完備。2020年是懷德居空間的新紀元,家具知識館進行內部翻修,原本自2017年啟用的「曉山房」,僅運用知識館的一隅作為木工作品展示用途,2020年進而擴增為兩層樓的多功能展覽場所,收藏北歐設計名椅,並不定期推出學員展覽、舉辦專題講座。 曉山房之名,乃引蘇東坡《行香子‧過七里瀨》詞句:「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將此展示空間命名為「嘉溪曉山房」。家父文達公,別號曉三,曉山房以其諧音,亦有紀念「西河曉三」之意。